简介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前身为开平县,建县至今有350多年,1993年撤县设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开平卖鸡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谣曲种。它是由原来喃呒(道士)做法事时唱的歌演变、发展而成。《开平县文化志·民间艺术活动》中记载:“清朝后期,卖鸡调、小卖鸡等已十分流行,用开平话唱,信口拈来,随口而唱,甚为活跃”。(可以说,清朝后期,是开平卖鸡调的形成时期?)原来唱词的迷信成分较多,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唱词也注入了新的内容,通俗易懂、幽默诙谐,以抒情叙事的多,节奏较舒缓,可以把唱词装饰(运腔),加强音韵的感染力, 因此唱来自由舒缓,而且易写易唱,多用比兴、夸张的手法。不论句子长短,演唱者问字取腔;节奏、长短、快慢都可以自由灵活处理,即兴演唱。
开平的民间艺人对外来文化有着开放、包容、自信的态度,在唱法方面不断进行革新,在卖鸡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出了一种四句唱词为一段,数段成首(篇)的“小卖鸡”新曲种,划入开平卖鸡调的范畴。每首唱词说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这是小卖鸡的特色之一。由于它的唱词简练,庄谐并重,韵句锵然有声,老少咸宜,因此很快便在全县普及。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因此把原来的卖鸡调称作“大卖鸡”。
新中国成立后,开平文化部门开展对卖鸡调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作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演唱能手,特别是在1957年,被称为"灵鸡仔"的相声大师杨达把以《懒婆娘》为代表的卖鸡调带入广东省音乐曲艺团,更有幸为毛主席演唱,使开平卖鸡调从乡间田野走上了大舞台。
开平卖鸡调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一度是侨乡人民劳动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悲喜心情、记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历史发展,是当今先进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开平卖鸡调唱出开平,唱到北京,唱出国门,为五邑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所喜闻乐见,因而成了传递乡音、沟通乡情侨情的纽带。
分布区域
开平市为广东省县级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通广州市,西南连湛江,东邻港澳。开平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75万多人,分布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
开平市经济较为发达,文化繁荣,水陆交通方便,人才辈出。尤其在近代,涌现出一批如红线女、杨达、余其伟等著名艺术家。独特的侨乡文化底蕴深厚,开平碉楼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平卖鸡调就是发源于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 卖鸡调主要流行于开平市的沙塘镇、苍城镇、龙胜镇、塘口镇、赤坎镇、百合镇、蚬冈镇、金鸡镇、赤水镇、月山镇,马冈镇等,辐射到与开平市紧紧相连而且人们生活、语言及风俗习惯大体相似的台山、恩平、新会等地(历史上与开平并称四邑),以及四邑籍的港澳、海外华侨生活的地方。
历史渊源
开平卖鸡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间歌谣。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开平县志· 民俗·丧礼风俗》中记载:“‘买水’活动中,由喃呒(道士)带领,口中念念有词、摇动铜铃”;“出殡那天,由喃呒把死者的遗像挂在灵堂,摇动铜铃,敲响祭锣并给死者颂经’。”可见从清朝顺治6年(1649)立县以来,开平卖鸡调就是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清末民初,随着南迁中原的人口不断增加,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卖鸡调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当初单纯的喃呒吟唱,发展成为广为传唱的民间歌谣。开平老百姓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常常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在田头、在集市、在家门口,唱情、唱景、唱人、唱物,唱者听者都能会心一笑。
开平卖鸡调的自由与即兴,擅长讽刺,也宜于赞颂的特点使它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在夹缝中茁壮成长。建国初,唱新中国,唱勤劳勇敢;文革期间唱破除迷信;七十年代末,唱改革开放……开平卖鸡调的发展历程寄托着开平人民的不屈不挠,乐观向上,能屈能伸的精神。开平卖鸡调作为广东省独具特色的6种曲艺曲种之一被专项收录入《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志》。
基本内容
开平卖鸡调是用开平方言演唱的民间口头声韵文学样式。卖鸡调分为“大卖鸡”和“小卖鸡”两个种类。
一、大卖鸡
1、唱词特点:一般有个起式(也称“鸡头”),起式之后是正文,正文分若干段,每段若干句,句数不限,平仄不分,但句句押韵,每首词的用韵,不必局限于一韵到底,一段结束,下一段可换另一种韵,尽量避免同声字重叠。每句的字数不限,每段句尾一定要押下平声。内容幽默诙谐,活泼自由,既擅长讽刺,也宜于赞颂,而且易写易唱。以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为基础,表现出比喻、比拟、双关、对偶、排比、夸张、反复、长短句、对应等文学上的特点。所以说,几乎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套唱“大卖鸡”。
2、演唱方式:用开平方言演唱,属于羽调式民谣。演唱起式时,每句都要运腔;唱正文时不用每句都运腔,可以问字取腔,随和而唱。一般用2/4拍记谱;每句的尾字结束在强拍上;节奏、长短、快慢都可自由灵活处理;不论句子长短,演唱者可以按照唱词的特点即兴演唱,音乐性比顺口溜强。每句尾字是下平声都可以拖腔;每一段结束时,要拖一个固定的尾腔,并可加些锣鼓,乐器演奏一个固定过门后再唱下一段,最后结束在羽音上。所以,也有人称它为“自由腔卖鸡”。
二、小卖鸡
1、唱词特点:“小卖鸡”是在“大卖鸡”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曲种,唱词简练、通俗易懂、庄谐并重、韵句锵然有声,老少咸宜。宜于叙事和抒情,每一首可说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数首成篇,这是小卖鸡的特色之一。
2、演唱方式:用开平方言演唱,用2/4拍记谱,属于徵调式民谣。它有较固定的句格和旋律:每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二句均为四拍,其中一拍拖腔;第三句问字取音,唱四拍,不拖腔;第四句唱五拍,拖腔五拍,共十拍,最后结束在徵音上,固定不变;乐器演奏富有特色的过门后,再唱下一段。
三、卖鸡调的表演形态
开平卖鸡调源自昔日民间举办婚礼、丧礼、节日庆典时的祭神仪式,是祭师(即喃呒或道士)做法事时唱的《灵鸡语》,演唱时手捧一只雄鸡,本意是借雄鸡的刚健雄伟,祈求平安多福。祭典之外以自唱自娱为主,多是一人清唱,很少用乐器伴奏。后来逐渐发展到有对唱、齐唱、合唱、说唱小演唱等形式,绝大多数采用乐器伴奏。自20世纪50年代起,唱作者还把卖鸡调融入民歌表演唱、民歌舞和民歌小戏等形式在舞台上演出。
四、大卖鸡与小卖鸡的相同处与其区别
1、大卖鸡与小卖鸡较为接近。唱词所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幽默谐趣,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是五声音阶,问字取腔,句句押韵,结束音带有特色的拖腔。
2、大卖鸡与小卖鸡的区别。大卖鸡篇幅较大,字数自由;小卖鸡每首由四句构成,短小精悍。大卖鸡是羽调式,结束在羽音上;小卖鸡是徵调式,结束在徵音上。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一、卖鸡调的伴奏乐器
早期的卖鸡调,大多由喃呒一人做法事时清唱,每唱罢一段以摇铃铛作间隔过门,然后再唱下一段。不用其他乐器伴奏。之后,民间艺人有用秦琴自弹自唱,也有用高胡自拉自唱的。新中国成立后,伴奏卖鸡调的乐器增加了扬琴、中胡、二胡、椰胡、长筒、笛子、洞箫、色士(萨克管)等,小打击乐器有沙鼓(或双皮鼓)、卜鱼、京锣、京钹、勾锣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卖鸡调的曲调唱腔经过配器,乐队又增加了唢呐、古筝等,除使用民乐外,还加入爵士鼓、小号、铜管、电子琴、电阮、电吉他等西洋乐器配合伴奏。
二、现存的开平卖鸡调作品
古腔喃呒唱的卖鸡调没有现存的歌本和完整的作品。只有近代和现代创作的作品存档。以下的出版物均载有卖鸡调作品:
1、1958年以来出版的文化馆办刊物《开平文艺》
2、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广东卷开平县资料本》
3、开平民歌选集。
(1)《方基民歌选》(1983年出版)
(2)《余铮戏曲选》(一)(1985年出版)
(3)《余铮戏曲选》(二)(1994年出版)
(4)《龚观民歌选》(1999年出版)
(5)《张澄汉音乐曲艺集》
(6)《开平市民歌作品演出大赛专辑》(一)(1999年出版)
(7)《开平市民歌作品演出大赛专辑》(二)(2000年出版))
(8)《喜见神州月初圆》(张巨山戏剧曲艺集)(2004年出版)
(9)2007年8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开平民歌》。
5、现存的开平卖鸡调单首重点曲目有《懒婆娘》、《伏牛勇士》、《捞塘泥》、《张桂花》、《石榴花》、《修耙》、《午夜飞车》、《家乡新气象》、《隶嫂搵鸡》、《饮水思源》、《牛哥征婚》等(词本或曲谱)(各附件中有收录)数百首;小卖鸡作品数量更是不计其数。
三、音像制品
1、开平卖鸡调《懒婆娘》、《伏牛勇士》、《家乡新气象》
2、开平民歌作品录像有《抢老爷》、《新双星会》、《母女情怨》、《老地方再见》、《“百元”祭》、《洋媳妇》、《梅开二度》等。
传承谱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卖鸡调创作、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
1、方基,男(1913——1983),著名作者、歌手。曾创作、演唱了大批的卖鸡调作品,而且擅长即兴编唱,脱口成歌。有作品在省、市获奖。出版有《方基民歌选》。
2、余铮(余永铮),男,(1925——2010),著名作者。三埠文化站退休干部,曾创作了大批卖鸡调作品,多件作品在省和全国获奖。著有《余铮戏曲选》(两辑)和《余铮民歌选》,《开平民歌》编写组成员。
3、张澄汉,男,(1923——),著名作者,创作了不少卖鸡调作品,有作品在省和全国获奖。出版的个人曲艺集记载有卖鸡调。《开平民歌》编写组成员。
4、李也(李汝池),男(1926——1976),著名作者,曾创作了不少卖鸡调,并创办刊物,培养了一批作者。
5、关辉,男,(1925——1988),作者,曾任民歌刊物主编、开平县文化馆副馆长。创作、整理了大批卖鸡调作品和资料,培养了一批作者。有作品在省获奖和全国发表。
6、杨达,男,(1935——),著名歌手,后参加广东省音乐曲艺团,成为著名曲艺演员。曾演唱了大批的卖鸡调作品,并为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演唱过开平卖鸡调。
7、胡敏,男,(1932——1986),歌手。曾应邀到广州乐团、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作示范演唱,传授唱法。
8、黄超礼,男,(1923——2000),歌手,能写能唱。曾在省获奖。
9、龚观民,男,(1928——2004),作者。有作品在省获奖和发表,出版有《龚观民民歌选》。
10、方元英,男,(1938——),作者。曾任民歌刊物主编、开平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培养了一批作者。有作品在省获奖。
11、周光波,男(1934——2010)作者。曾任蚬冈镇文化站站长。创作了大批作品,有作品在省获奖。
12、张巨山,男,(1944——),作者、音乐唱腔设计者。曾任民歌刊物主编、市文化局社文股股长,中级作曲。为一批卖鸡调作品设计音乐唱腔,曾在省和全国获奖。《开平民歌》编写组成员。2000年以来,创作了卖鸡调作品百余篇,在晚会上演唱或在报刊发表。2006年以来,每年举办卖鸡调写唱常识培训班,共培训人数400多人,并多次到一些小学普及卖鸡调。
13、廖卫民,男,(1952——),作者、表演者。江门市与开平市曲艺协会副主席。曾在省和全国获奖。《开平民歌》编写组成员。2000年以来,创作了卖鸡调作品百余篇,在晚会上演唱或在报刊发表。2006年以来,每年举办卖鸡调写唱常识培训班,共培训人数400多人,并多次到一些小学普及卖鸡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