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民歌是流行于开平城乡的民间歌谣,起源于明清时期,是数百年前人们迁徙到开平地区时带来的,随着风俗和语言的变异,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开平民歌。到了清末,木鱼、夹房歌、卖鸡调、童谣、嫁女歌、哭丧歌等民谣已十分流行,开平百姓用开平方言演唱,信手拈来,随口而唱。其特点是语言通俗谐趣,生动活泼。初时多为群众的口头创作,后经历代民间艺人搜集、记录和整理,一些作品如《十二月思夫》、《金山婆自叹》等,流传至今。除上述曲种外,后来又发展有小卖鸡、禾楼歌、莲花调等。自50年代起,开平民歌由演唱单音曲目逐渐发展到把多种曲调综合在一起,编成民歌表演唱和民歌剧演出。有关专家认为,把地方民歌编成小戏,是开平民间艺术的一个特色,这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目前,最为流行的开平民歌曲种要数卖鸡调、小卖鸡、木鱼、夹房歌和禾楼歌。卖鸡调也叫“大卖鸡”,源自昔日民间举办“跳禾楼”祭神活动时祭师(即喃呒或道士)做法事时唱的歌,唱词的迷信成分较多。由于喃呒演唱时都是手捧一只雄鸡,本意是借雄鸡的刚健雄伟,祈求乡村风生水起,百业兴旺,但看上去却似喃呒在叫卖雄鸡,因此,这些歌唱出来的腔调,人们便称为卖鸡调。卖鸡调的特点是夸张、诙谐、幽默、活泼、自由,适宜于抒情和叙事,尤其擅长于赞颂和讽刺。
小卖鸡是由卖鸡调演变、发展而成,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在开平地区广为流行。每四句为一首,数首成篇。它具有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琅琅上口、易写易唱的特点,宜于叙事与抒情。
夹房歌又名“闹房歌”,原为结婚闹新房时专用的形式,一人唱歌,众人应和,气氛热烈,音调高亢,雄壮激昂,节奏自由,不用音乐伴奏,每八句为一首,善于赞美、歌颂或讽刺。
木鱼这种曲调据传由明初和尚诵经的调子演变而成。其腔调有别于粤剧中的木鱼,但唱调格式则与之相近。可清唱,也可用乐伴奏。唱腔或沉郁苍凉,或激昂慷慨,或缠绵悱恻,或轻快跳跃,可随唱者心境和唱词内容而异。过去开平的男男女女都会哼唱几句,出田也唱,休息也唱,格调悠扬纯朴,优美抒情。既长于叙事,又善于表达内容。唱腔原分龙舟腔和金兰腔两种,后来发展有长江水腔、龙头凤尾腔、三级腔、回门腔、乙反腔等多种唱腔。一直在开平民间流行的木鱼书有《桑园试妻》、《再生缘》、《高文举》等。一首木鱼歌等于一首叙事诗。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开平民歌的创作、演唱普及工作,充分利用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部门大力开展对开平民歌的挖掘、整理、改革工作,经常举办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比赛活动。民歌的唱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县文化馆出版了数百期的《开平文艺》,每期都刊登一定篇幅的民歌作品。还编印出版了民歌专辑20多册。五、六十年代,是开平民歌创作、演唱活动最普及、最兴旺的时期,遍及城乡每一个角落。几乎每个单位、每间工厂、每所学校、每个生产大队,都有民歌作者和歌手。他们活跃在工厂、农村、田头、工地、街头、或在会前会后即编即唱,颂扬好人好事,批判不良现象。文艺宣传演唱资料或墙报、黑板报也经常登载开平民歌。开平民歌创作演唱活动的普及,对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平地区先后涌现出方基、杨达、龚观民、区坤、方秋银、黄超礼、谭国本等一批知名歌手和一大批民歌作者,不少业余文艺宣传队、文化室都经常演唱民歌或表演民歌剧。
富有侨乡地方特色的开平民歌作品,曾在省市多次获奖。50年代,开平著名民歌手方基创作的《捞塘泥》、《飞马跃过肥料关》曾获广东省业余文艺汇演一等奖。开平籍的著名笑星杨达演唱的《懒婆娘》一曲成名,曾由省电台录播。60年代,关辉的《千里汪洋变鱼塘》在《人民日报》登载,《张桂花》一曲唱上北京。
(作者:张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