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远看妹真系正,梳条毛辫心生靓;隔远瞟哥真系正,著条长裤沾脚;阿妹有饭吾顾吃,宁愿吃条番薯饱更更。”熟悉的对话,悠扬的旋律,它以客家话传唱,分布在开平市水井一带客家村镇。这种民歌叫水井民歌,属于客家民歌的一个分支。
数百年前,原居住在华夏中原地区的客家先民,南迁来到现今开平市的水井一带居住下来。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他们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创作与传唱,形成了今日的水井民歌。水井民歌属即兴创作口头传唱的山歌,以情歌为主,同进亦歌唱劳动和调笑自娱,歌词善用双关和比喻等修辞手法,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比较广泛,影响也较大。
水井民歌的演唱场地不局限于舞台,在娶嫁或节日的时候,男女寻唱情歌,热闹非凡;在山野劳作的时候,亦可放声高歌对唱山歌,充分体现水井客家人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由于受现代和海外文化潮流的冲击,现在能够演唱传统水井民歌的歌手日渐短缺,其最有影响力 的代表歌手是水井镇一村委会狮山村张小环女士,她出生于1955年,是开平著名的民间艺人,曾多次演唱获奖。
男女互相唱和
水井民歌歌文采绚丽,内容丰富,富有地方色彩,似诗非诗,创作技巧了采用了押韵、比喻、讽刺、夸张、谐音、双关等修辞技巧,句式一般是七字句,如有特殊情况如人名,地名则可以加衬字至八,九字一句。内容以情歌为主,其次是歌织劳动,以及调笔娱乐。发以歌抒情的歌词有:山歌养命饭养神。鲜鱼猪肉养精神。传唱形式一般是男女对唱,或是娶亲的时候,或是在山野田间劳作时男女互相唱和。
水井民歌还有一种对歌的形式:当男女双方在进行山歌对唱的时候,如果一方唱出歌后,若对方天歌回唱,第一方则会唱出一组山歌以刺激对方回唱,称之为半歌,水井民歌以清唱为主。现存以文字方式记录下来的水井民歌有月令山歌,采茶山歌,灯迷山歌收藏于水井镇文化站。
见证历史变迁
水井民歌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作品,以客家话传唱,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民间性基础,经过一代一代人流传至今,大家在喜庆时候唱,在劳动时候唱,从而成为了民间一种知识传播、学习、娱乐、传情的工具。水井民歌对唱无固定的舞台,心想唱歌就唱歌,特别是在喜庆的时候,男女对唱民歌,起到了喧染气氛,增添情趣的作用。
数百年来,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同时保存了中原地区的民俗的风格,它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色彩,通过传唱与学习,对推动水井地区的文化以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亦是了解客家人生活,习俗的一份教材。
“文革”期间,水井民歌的传承受到破坏,列为“四旧”而禁传唱,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水井歌恢复了应有的地位。但又受到现代流行歌曲大量兴起的冲击,使水井民歌的传承产生了危机,学习传唱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人后继乏人,使水井民歌处于失传的边缘。
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在市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水井民歌受到重视与保护。市文化宣传部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多次前往水井镇进行采访拍摄,收集资料,细致调研。
为加强保护力度,开平市还成立了水井民歌研究会,搜集资料,并访问民歌传承人,记录民歌的历史沿革,创作传承人谱系,记录民歌曲调及歌词、传唱情况整理成文本: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民歌歌手给予荣誉称号,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对歌手的个人简历及演唱过程作文字和录像,音像方面记录,入档以存。
2011年,开平市举行水井民歌演唱比赛,评出优秀歌手,并组织诗词学会名家作诗撰联,增强水井民歌演唱气氛,对诗联作品进行评选,奖励优秀作品作者。此外,市文广新局还出版水井民歌的歌本,整现出版描写水井民歌的歌、诗、词联集,增加了水井民歌的整体文化氛围。
2012年,开平市文广新局召开水井民歌的创作、演唱培训班,由有经验歌手讲话传经,分批进行学习和举行尝试创作。同时还举办演唱比赛,并对优胜者进行奖励,以上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掌握水井民歌的创作演唱技巧,使这项传统有更多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