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图书馆,开平数字文化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平支中心 - 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开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开平图书馆 > 地方文献 > 开平历史拾零
教学楼星罗棋布显侨胞助学情
发布日期:2022-07-06 11:54:35
来源: 开平侨乡报
打印
【字体:

教学楼星罗棋布显侨胞助学情

——开平籍华侨、港澳同胞支持家乡学校建设侧记

一百多年前,开平人的先辈漂洋过海到异国打拼奋斗,事业有成后,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各项事业建设。在侨乡的数十所校园内,坐落着一幢幢各有特色的教学楼,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捐款建设者的名字命名的,如开侨中学的“伟伦教学馆”“方君学蒙惠言教学楼”“周润赏科学楼”;开平一中的“方创杰谢洁霞教学大楼”“周谦益大楼” ……这些刻在教学楼墙体上的,已经不仅是建筑物名称,更是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炽热的爱国爱乡情感的象征。这些遍及城乡,以独资、集资形式新建、扩建、改建的教学建筑,成为了他们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缩影。

始于清朝同治年间

早在清朝同治年间,五堡乡新龙里几位旅居泰、缅侨胞,就自发捐资在村里开办“数五书室”,聘请教师免费教全村子弟读书,还在鼠山墟购铺业田产以用作办学经费常产。

清末到民国,分设在乡村的数百所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华侨及港澳同胞的关心和支持,其中著名的育英、希宪、博健、思义、光裕、达德、冠英、民德、树德、潭溪、萃英等小学的校舍设置均是广大华侨及港澳同胞苦心经营的结果,连短期的平民教育也时常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民国8年(1919年),时任县长的李长丞、绅士吴在民等人倡设中学,香港同胞谭宜庭、黄汉光、邓仲泽等慷慨解囊并协同发起募捐,创办起了县内第一所中学——开平中学。后来,为该校拓展校舍、充实设备,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又继续出钱出力,于民国24年(1935年)为开平中学捐建了教学大楼“教伦堂纪念堂”和宿舍大楼“光裕堂纪念堂”。

民国22年(1933年)开办的开平县第一所侨校——开侨中学,是由吴在民受托到美国、加拿大、南洋等地向华侨及香港同胞募捐60多万港元兴建而成的。这款筹集过程,特别得到旅加拿大华侨谢美祝的鼎力支持,他放弃了加拿大高工薪的报馆司理职务,又不受募捐处的薪金,协同劝捐6年。该校校董会还将那校余款在香港购置楼业2座作为常产,以其收入支持学校办学经费。后来,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还经常给该校东助捐献,使该校不断发展、完善。

抗日战争刚结束,广大华侨及港澳同胞便纷纷筹集办学经费,协同创设学校。民国35年(1946年)民国36年(1947年)两年间,开平先后创办了公立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和私立双峰、南楼、光裕、民大等多所中学,这些学校除群众集资外,都得到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关怀和捐助。

1957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得到华侨港澳同胞捐款近万元,在赤坎镇、楼冈墟、马冈公安和塘口分别创办了开平县侨联中学、长沙华侨中学、公侨中学和强亚中学。为建设好这些桥校,各地华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积极认捐,仅马冈高园乡旅居泰国的女华侨就为公侨中学认捐了4000元。

掀起侨资建设学校热潮

造福桑梓,兴办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贡献祖国、建设家乡的重要方面。近百年来,但凡家乡的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体育、灾害、赈济以及各种慈善事业,海外华人华侨无不关心济助,以表达他们热爱桑梓的赤子之心;而兴办教育,则是他们最热衷的事业。

改革开放后,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捐资在家乡兴办文教事业的活动空前发展,无论在捐款人数、捐资总额、捐建扩建大、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及其规模方面,还是在捐赠的各种先进科学教学仪器及电化教学设备的数量及质量,捐建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以及提供各类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

1979年以后,华侨、港澳同胞以独资、集资形式新建、扩建、改建的教学建筑遍及开平的城乡各地。1980年,全县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集建校款62万,其中沙塘公社华侨、港澳同胞就捐集26.8万元,为该公社先后新建校舍10所、改建2所,共计课室115间、建筑面积达4600平方米。1981年,全县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办学总金额达55万元,全县区镇和完全中学共23个单位有70%接受了捐赠。1982年,全县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办学总金额达135万元,建校舍1.54万平方米等,为当时的小学脱除初中帽子提供了条件。1983年,全县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办总金额达423万元,新建、修建课室600多间、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包括香港知名人士利国伟为开侨中学捐建“伟伦科学馆”1座,游泳池2个、利国伟与黄仲安捐建开侨中学女宿舍大楼1幢,利国伟与胡耀坤捐建开侨中学教师宿舍大楼1幢,利希慎置业有限公司和伟伦基金会有限公司赔款70万港元新建开平第五中学教学大楼和赤水中心小学教学大楼,司徒伟捐建开平第一中学科学大楼(又各司徒仕柱翁纪念堂)和游泳池,水口旅港同胞张树操捐建果育学校、张谕翰捐建新华学校教学大楼,沙塘芙冈小学、台洞小学、沙塘小学、沙塘中学等。

1984年2月上旬,当时开平县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掀起高潮,各种建设庆典相继举行,其中华侨、港澳同胞捐建校舍的落成剪彩就有6项,包括曾新教学大楼、大同小学教学大楼、希宪小学内黄友琴图书馆、月山中学等;同年,举行落成或奠基庆典的还有百合中学顺翕大楼、百合关树操小学、塘口伯堂图书馆、沙冈中学等。是年,全县捐资办校款额达人民币860万元,新建课室724间(面积4.75万平方米),另购置课桌3844张、凳7353张,并经江门市教育行政部门检查验收,开平县中、小学均实现了无危房、有教室、有桌椅的“一无二有”目标。

据统计,自1979到1985年9月底,全县用侨资兴建(含迁建)中小学校51所,其中沙塘有11所;维修、扩建校舍的中小学校80所,其中水口、长沙有10所以上。1986年10月底止,忆落成或正在施工的中小学校有39所,其中软投资金额较大的中学有:由赤坎司徒氏华侨港澳同胞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捐建的教伦中学,由县人民政府投资和一旅外余氏同胞捐资的风采华侨中学等。1986年10月31日,当时的开平县人民政府主持了8项建设项目剪彩,其中就包括了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水美中学、小海小学和塘口贵龙中学。1987年,长沙楼冈中学设立吴焕振博士奖学金,由旅美华侨吴焕振设立,每年捐500美元作为该校的奖学金。

由于饱受旧社会没有文化之苦,华侨港澳同胞在外含辛茹苦拼搏,积攒财富以上后人获得良好的教育,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所以捐资助学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在改革开放后越发越强劲。1988年至1992年撤县设市期间,在侨乡拔地而起的校舍就逾60所(幢),其中,香港开侨校董会于1991年捐资1万设立开侨中学 教育基金,教伦中学校董会于1992年捐100万元设立教伦中学教育基金,同年还有香港同胞黄应湘捐资25万元为三埠获海小学设立教育基金等。

悠悠桑梓情 拳拳爱乡心

开平的化侨港澳同胞近75万人,分布在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之中有雄才大略的政坛精英,有学识渊博的学术名流,有经营有方的工商巨贾,更多的是各行业中勤劳进取的一代社会人才。他们大多数于鸦片战争后陆续移国外,许多人还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用“猪仔贸易”的方式被骗到海外当苦役的。他们中许多人也并不十分富裕,但却非常关心祖国建设,支持家乡发展,尤其在教育上倾注了他们对民族振兴的一腔热血和殷切期望。数十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捐巨资创设了许多教育基金、奖教金、奖学金,他们以捐资兴学的实际行动,再一次地向世界宣告:作为炎黄子孙,他们始终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并尽他们的一切可能来支持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支持祖国经济建设。

说到侨胞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不能不提到祖籍广东开平设点赤水镇沙洲管理区水井坑村的香港著名财政金融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世界经济著名人士利国伟先生,他是:“何梁何利基金”的创始人之一,还设有伟伦慈善基金会,分别取他名字中的“伟”字和结发妻子易海伦名字中的“伦”字作为基金会名称。改革开放以来,利国伟伉俪在江门五邑捐资达2.2亿元港元,其中在开平捐资近1.5亿元人民币,兴建60多所中小学校,医院、文化教育等150多个项目。

香港东南亚地主投资以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旅港同胞吴汉良以爱国华侨教育家陈嘉庚为榜样,把捐资兴学作为自己的天职。他捐资2000万元兴建的吴汉良理工学校已经为开平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还先后为兴建家乡的楼冈中学教学大楼、西溪自来水工程、西程小学教学大楼、育英小学教室等十多个项目,解囊捐赠近150万元。开平撤县建市,他赞助市徽建造费75万元,作为对建市的大力支持。此外,他又为兴建海景太古城学校、医院、幼儿中心而乐捐400多万元。“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为了支持家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吴汉良、吴如兼伉俪先后多次捐资兴学,金额达到4000多万元。

旅外余氏同胞、旅外司徒氏同胞、旅美侨领方创杰、旅港同胞周润赏、旅港同胞周志峰等一大批华侨港澳同胞都为家乡教育建设投入了巨资,献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迄今为止,他们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善举从来没有停止过,其悠悠桑梓情和拳拳爱乡心,无不令人敬佩。

共襄盛举永载春秋

在侨乡,尤其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及山乡,华侨港澳同胞较普遍地创办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及托儿所,使得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等教育布局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为许多农村山乡的适龄儿童、少年及青年接受教育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开平侨乡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以及中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开平市教育创建“教育强市”期间,他们更是出钱出力,支持开平市教育事业发展,赤子情怀,可歌可泣。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建设投入了近12亿元的资金,在教育方面,他们不遗贪余力捐资兴建(翻新、改造)校舍、捐赠教学设备(电脑、图书)、设立各种教育基金……数十年来,家乡的千万困难学子受到帮扶,得以升学,并走进了社会贡献力量。

地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海外的先辈和广大华侨、港澳同胞在侨居国打拼奋斗,仍心系故乡,他们捐资兴建的一座座校舍在侨乡大地上雨后春笋般源源不绝拔地而起,他们是促进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让侨乡人民感受到可贵的民族情愫和历史责任,深切地体会到海外乡亲的赤子之心和手足情谊,他们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


 

版权所有 开平市图书馆 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19904号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祥龙北路 邮政编码:529300 联系电话:(0750)2331006 电子邮件:kplib@163.com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