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著名侨乡之一,开平的侨批局是专门经营华侨附有信件的汇款的行业。
清光绪年间,开平县旅居的华侨,时常把款项托付回家瞻养家口。起初,华侨付回瞻养家款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托付给“水客”(俗称‘巡城马’即往返于中国与香港、南洋、美洲等地采购货物的商人)带回;二、通过香港、澳门或海外开设商店的乡亲收汇,由其亲属在家乡开设的商店负责派送(他们通常将款购回货物运回家乡,待将货物销售后才派送)。
后为,随着华侨汇款大量增加,这两条渠道无法应付,于是通过香港的金山庄、南洋庄转江回来,因而代解华侨汇款的侨批业就应运而生。这些‘侨批局’与香港和行庄挂钩,负责侨汇的转送,收回解送手续费。
当时,全县最早经营侨批业务的行庄是赤坎埠利昌,开设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此后,随着侨汇业务的增多,新昌和赤坎两个大墟镇陆续增加了经营侨批业务的商号“侨批局”。至民国初年,县内侨批业务已经十分兴旺,许多墟镇也开设了“侨批局”,三埠和赤坎的“侨批局”,除接驳县内各地的侨汇外,还接驳台山、恩平、新兴、阳江等地的侨汇。
知识链接:“侨批”是广东、福建等地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银、信结合的档案文献,潮汕、梅州地区称为“侨批”,江门五邑地区称为“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