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称为社日,俗称土地诞,又称稷主诞,即古代的中和节。祀土神,亦叫祀土地爷。祀土神,以祈求五谷丰登,故亦称为“祈年”,也有击鼓逐蛟的活动,商家亦以祀土神祈求财运亨通。传说 土神是天上神仙派下来把守村庄和水口关,能驱邪逐怪,确保村里人畜平安,故民间极为敬仰。每逢此节,村民做糍、宰杀三鸟,具三牲焚诚拜土神,祈求得到保护。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春耕大忙即将到来,农村人家利用此日敬祀祖先神灵,祈求春耕顺利、风调雨顺。其所用的祭品是乌莲滕叶或艾绒捣碎拌后,以糯米粉和糖制成和糖圆糍,百姓吃了这种糍品还可以祛除水湿百毒,有助于辛勤劳作。
清明节
古时为春祭时间,作祭扫坟墓活动,简称扫墓,俗称“拜山”。开平地区的扫墓时间,有两种情况,沙塘、苍城、龙胜、大沙、马冈等地多在清明节扫墓,其他地区则在清明节前(一般由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扫墓。扫墓的祭品主要有猪肉、烧猪、熟鹅、熟鸭蛋、烧饼、糯米饭、甘蔗、烟酒等,还有仙香、蜡烛、纸钱、纸花、鞭炮等。扫墓回家后还需拜祭历代祖先,以防漏掉拜祭的先人。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机关团体和学校都利用清明节进行祭扫革命烈士或纪念碑,祭品以花、鲜花为主。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此节日活动的时间,在开平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地方按惯例于五月初五日过节,二是有些地方提前于五月初一过节,三是有些地方称初一为小节,初五为大节。定初一为过节的据说是由于当年躲避兵乱(有一说是土客之争),后沿袭而俗成。此节日的主要活动一般是包糯米棕、杀鸡以作拜祀,近河的地方加赛龙舟以作纪念。是日,小孩也被鼓励下河洗澡,据说洗了龙舟水便没有“寒水”(疾病)。
乞巧节(又称女子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日。人们在初六晚上开展“拜七姐”活动,即俗称“拜仙”或“慕仙”,通常是用菱角、凉粉、水果、蕉、香火等物品拜祭。上世纪50年代前,拜祭形式内容更复杂,备好绿豆牙菜、瓜果、米、白布等祭品,布置好祭坛并上搭白布以作“银河”,拜祭时青年女子持扇围于祭坛旁边唱边拜。这天,新出嫁的女子也可趁回村看“拜仙”这机与姐妹们相聚。
围香
农历七月三十晚,各家各户燃点仙香于房屋周围,并在家里“擂”芝麻糊。据传此日地藏王上天向玉皇汇报“民情”去了,地面上的妖魔鬼怪就会兴风作浪,甚至会闯进人家作孽,故用此方法以避吓。
冬至
一般人家煮食糯米汤圆,咸甜随好,叫做吃“冬圆”,此外还吃大红柑以于“冬甘”;有些人家还杀鸡宰鸭或以鱼生作餐。这种种活动,总称为“做冬”。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俗称“小年晚”。传说这一天灶神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所行的善恶以求奖罚,因而,各家各户都制作“炒米精”、做菜肴拜祭灶神,为灶神上天作饯行,希望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多说些好话。在小年晚前,名家各户都进行“扫尘”(打尘)活动;在小年晚后,人们就着手准备过“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