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振,开平县塘口谭溪岗岭里人。出生于1924年。他父亲是澳大利亚华侨,兄姐皆旅居美国。他少年时代到上海读书,寄居在堂叔谢文龙家里,谢文龙在当时是知名的铁路工程博士,谢瑞振自小受这位堂叔的影响,酷爱工程技术。1939年,他考进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1944年毕业,随即参加修建著名的贵州省盘江吊桥工程。40年来,他的生活都是在造桥工地度过,对桥梁建设作了出色的贡献,是广东省交通厅高级工程师。
他设计的龙川县澎沆大桥,桥面离水面近80公尺。主桥长150公尺。由水面往上望,这座桥宛如一根筷子横放在两山之间,其净空度之高,居全国桥梁之冠。他设计建造的东莞县万江大桥,又创造性地提出“顶推法”施工,即是把灌注好的混凝土大梁,在岸边逐段接长,悬臂顶到对面河岸,此法使工程快速简便,质量优良,谢瑞振因此获得了国家科研成果奖。
80年代初,广东省政府决定在广州通往珠海向澳门出境的广珠公路中途经四个大渡口(即三洪奇渡口、容奇渡口、细渡口、沙口渡口)建设桥梁,这项工程的总工程是谢瑞振。这四座大桥的主桥加起来全长3282米,三洪奇、细大桥已于1985年春落成,沙口大桥于年8月下旬通车,剩下最后的容奇大桥也于同年11月份完成。在同一条公路上,快速施工,一气呵成四座大桥,在广东的桥梁建筑史上是空前的,为中外人士所注目。这四座大桥均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淤泥细沙的厚度达三、四十米,如细大桥桥址淤泥就厚达43米。开始,打引桥桩柱时,采用常规的钻孔施工法,皆发生严重塌方现象,谢瑞振及时地提出采用钢管桩施工方法,这个方法是在广东公路桥梁工程中初次使用的,它即是把焊接好的粗钢管打至岩层,然在钢管内进行钻孔,到设计要求的深度,再填进钢筋混凝土,这样解决了厚泥层的打桩问题,而且又以常年施工,不受洪水威胁。
在广珠公路四座大桥的告捷声中,谢瑞振又接受了兴建九江大桥的筹备工作,这位老工程师说,兴建九江大桥已是大势所趋,他最大乐趣是能为桥乡多建一道大桥。
资料来源:开平外事侨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