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图书馆,开平数字文化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平支中心 - 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您当前的位置:开平图书馆 > 名人荟萃 > 近代1841至1948年
甄永苏《开平名人荟萃》之225
发布日期:2020-12-24 16:50:54
来源:
打印
【字体:

W020200806357416207526.jpg

甄永苏(193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药物学与肿瘤药理学专家。开平勒冲乡龙凤里人。

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从事抗肿瘤抗生素以及抗体药物研究,曾主持研制平阳霉素、争光霉素、光辉霉素、博安霉素等抗肿瘤抗生素,平阳霉素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被选入国家基本药物;创建精原细胞法并应用于药物筛选,发现新型抗癌抗生素C1027(力达霉素);研制抗肿瘤抗体靶向药物并开展分子小型化研究;以核苷转运作为靶点研制新型生化调节剂。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主编《抗体工程药物》、《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以及《茶的生物活性及治疗潜能》(英文,在英国出版)等专著,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从小立志医生

甄永苏出生在牙医家庭,其父亲甄兆仁是一位在县城开业的牙科医生,母亲余瑞英主持家务。虽然家庭不算富裕,但生活比较稳定。甄永苏父母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让他兄弟姐妹6人都有上学的机会。在家庭的熏陶下,甄永苏从小立志做一名医生。

甄永苏聪明好学,在当时社会动荡、屡经转学的情况下,仍能以优异成绩完成中小学学业。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一年,他离开家乡,顺利地考进了中山大学医学院,确定了从医的专业方向。

中山大学医学院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医科学校,学生多数来自广州市的名牌中学,甄永苏这个来自“乡下”的朴实、寡言的学生,刚入学时并不显眼。但是一年过去了,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赢得老师的器重。在大学阶段,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自己的刻苦学习,为他后来从事医药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甄永苏进入由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教授主办的《全国病理高级师资班》学习。1954年甄永苏从中山医学院毕业,被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在病理学家杨简教授、王蘅文教授指导下,从事实验肿瘤学和实验病理学方面研究。

首创“精原细胞法”

上世纪50年代,问世不久的抗生素已经得到初步应用,这种新药很好地控制了传染病,因此当时的世界医学界掀起了抗生素研发热潮。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和肿瘤都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国家需要这些新的药来控制疾病。根据当时国际医药研究发展情况,中央卫生研究院沈其震院长在1955年提出了研究抗癌药物的任务,并安排甄永苏参与承担这一新课题。

从土壤的微生物筛选出有效的抗肿瘤抗生素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综合性研究工作。要在培养液里找寻可有可无、闪烁不定的物质成分十分困难。如果有,但因含量太低太微量,一般的方法检测不到;还有的情况是,这次培养液有活性,下次可能没有活性。课题开始的几年,甄永苏和研究团队需要如大海捞针般从数以万计的微生物菌株样品找寻和提取可以抗肿瘤的抗生素,但3年多没日没夜的付出,却难以如愿发现和获取到想要的东西。

后来,通过大量的探索工作,甄永苏和研究团队创建了一种可用于筛选微生物发酵液样品的检测方法——“精原细胞法”。多年的筛选工作实践表明,“精原细胞法”有助于检测发现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对后来寻找到各种抗肿瘤抗生素提供了很多帮助,包括后来的力达霉素就是用这种方法筛选到相关物质进而研发出来的。

被称为“研究者的楷模”

1958年,为发展我国的抗生素研究事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建立抗菌素研究所,甄永苏被选派参加研究所的筹建,负责肿瘤研究项目,并组织协作,在更大的规模上开展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同年,他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关于抗肿瘤抗生素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对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两地的药物、抗生素、肿瘤研究机构进行为期数周的考察访问,增进了对国外同行工作情况的了解。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甄永苏于1978年通过国家举办的首批留学人员考试,并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黄家驷院长推荐,作为访问学者,于1979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药理丐实验治疗学系从事和免疫学研究。

19811982年,甄永苏转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从事实验肿瘤和生化药理研究,并被邀请参加《癌细胞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甄永苏提出了以核苷转运作为肿瘤化疗靶点的新研究思路,首次证明了核苷转运抑制剂潘生丁可增强抗代谢药的抗肿瘤作用。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系主任威伯尔教授曾给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教授的信中对甄永苏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写道:作为客座教授,他在印地安纳大学医学院期间,以其勤奋努力的工作,以及癌症化疗研究中的创举性,在我系工作人员中是突出的,他的研究工作是研究者的楷模。我欢迎他随时回来,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研究。

终身从事抗肿瘤抗生素研究

甄永苏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与工作,他深知“学无止境”,对探索未知有强烈的兴趣与追求。除努力学习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外,他学习多种外语,还特别喜爱阅读历史、地理等书籍。他在研究工作中,大量阅读文献,力求掌握本领域的历史与现状。这也为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断有所创新打下广泛、坚实的基础。

人类和疾病的斗争是一个长期过程。甄永苏在学生年代,看到新药物的出现对疾病的成功治疗效果,对药物研究非常有信心。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现在回头看,不能过分乐观,比如抗生素的滥用,还有药物本身的不足。

做科研工作就是探索未知,只要在某方面有进展,过去不认识的,现在认识了,应该说也是一种进步。就像人们常说的半杯水理论,悲观的人说只有半杯水,而乐观的人说已经有半杯水了,甄永苏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一直认同后者。

大学期间,甄永苏认识了他一生的伴侣陈妙兰,1955年,他们结了婚,作为同龄、同学和同事,甄永苏夫妇一直从事肿瘤研究领域的工作,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一起走过了半个世纪,在他们居住的大院里,经常还看到他们夫妇两人在晚饭后并肩散步的身影。

1982年,甄永苏回国后继续从事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并同时开展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以及抗肿瘤生化调节剂的研究。他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973项目等,取得了显著成绩。至今已发表科学论文190余篇,其中以英文发表共50余篇;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他发表的论文被引用共380余次,可见受到国外学者较为广泛的引用。

甄永苏的科研成果也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其中平阳霉素的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争光霉素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有关抗肿瘤生化调节剂和抗肿瘤单抗导向药物研究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86年他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甄永苏热心培养人才,先后培养研究生40余名,其中已获博士学位者32人、获硕士学位者12 人。1988年、1993年两次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教师。

始终情系家乡

一直以来,甄永苏和家乡开平都保持着紧密联系。

2005年,甄永苏和夫人陈妙兰被家乡开平中心医院礼聘为医学顾问,并亲自回乡接受聘书,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医学发展。

身为开平勒冲乡龙凤里的乡亲,甄永苏还曾数次回乡捐出扶困助学金,支持家乡教育事业。2001年,甄永苏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把部分奖金带回家乡,向家乡的小学捐款作为奖教奖学基金,奖励学校教师和学生。

200912713日,甄永苏等一批在京工作的五邑籍院士应江门市政府的邀请回乡开展“家乡之旅”。在此期间,他和夫人特意回开平参观了达德小学等家乡建筑,与乡亲共聚情谊。

资料来源:开平侨乡报2012第72期

 

版权所有 开平市图书馆 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19904号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祥龙北路 邮政编码:529300 联系电话:(0750)2331006 电子邮件:kplib@163.com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