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振樵(1928年— )华侨企业家,加拿大蒙特利尔华侨领袖。祖籍开平市赤坎镇塘美乡紫门楼村。
这里从前是一条很穷的小山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卖儿卖女,漂洋过海去谋生。早年,谭振樵的祖父用房契作抵押,借了路费乘上又脏又闷的小木船,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才到达加拿大。他不识字,又别无专长,只好替人洗衣服。经过多年的屈辱艰辛,终于有了一点积蓄,于是自己开了一间小小的洗衣坊。爷爷老了,需要一个接班人,于是谭振樵的父亲又去了。
当时他的父亲是个十七八岁的未婚青年。乘帆布船从香港出发,半个多月后到达加拿大温哥华。因为没有钱几年不回乡,急坏了当初与他订了婚的同村姑娘的家人。农村姑娘通常十七八岁就要嫁人,一过二十岁就算是老姑娘了。外祖母屡屡托人到谭家催婚,没办法,父亲又终于回家与母亲圆房,那年母亲已22岁了。
当时加拿大政府规定,在加工作的华人只允许在外两年。所以谭振樵出世才20天,父亲又忽忽上路了。
谭家是个大家族,谭振樵又是这个家里的长子。他不辜负母亲的教诲,从小懂事,用功读书,希望找到出路。太平洋战争后,交通中断,父亲无钱寄到家中,那段日子是很艰难的。贤惠的母亲变卖了嫁妆,支持儿子的学业。谭振樵小学毕业后,想进一所好中学,母亲带他到镇上买《小朋友升学指南》,一看价钱,母亲吃了一惊,但一心想升学的谭振樵却抢着这本书不放。母亲想了想,毅然脱下了手上的金戒指。
小小的谭振樵知道这本书来之不易,拼命阅读,很快就能背诵如流,他终于考取了省立长沙师范附中。初中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十六岁的谭振樵为了生活,到一所小学当了一名小先生。后来父亲来信,要他继续求学,并希望考取省里最好的中学。为了让儿子去广州补习,母亲把仅剩的一枚珍贵的戒指交到儿子的手上。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读,谭振樵竟拿到广州培英中学的免试入学通知书,并直升高中二年级。继后,谭振樵考人了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1952年,他以优秀的成绩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又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部攻读农业经济。他懂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可能出路就在其中。在人民大学期间,他认识了同校国民计划经济教研室的崔宝华小姐,后来结为终生伴侣。谭振樵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主讲农业经济等课程。
1958年,父亲年老多病,希望有学问的长子能去加拿大继承他经营的事业。谭振樵举家离京,当时他已有二子一女,打算途经香港前往加拿大定居。可是,当他在香港申请移居加拿大的签证时,加拿大的领事馆把中国人民大学当作中国共产党办的党校中的学校;竟拍桌厉声质问他到加拿大居心何在,有何企图,并且拒绝了他全家赴加拿大的签证,从此,他只好滞留香港,整整十年。他先应聘在一家规模很大的洋行工作,其后又放弃升职的机会,到新建的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得到了学生和校方的赞誉。
1969年,他终于获得全家赴加拿大的签证。到加拿大一家团聚是幸福的,但生活和工作又给他带来了难题。当时父亲及家人都住在唐人街,靠发豆芽菜赚几个钱来勉强维持生活。谭振樵一家来到,一下子增加了六口人,生活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一定要把家发起来!”夜深人静的时候,谭振樵与夫人崔宝华轻声地商量安家的计划。第二天,他就对70岁的老父亲说:“让我来顶你的班吧!”这位经济学教授,在加拿大谋生的第一天,不是什么宏观研究如何发展华人经济,而是微观具体地研究如何发豆芽菜的问题。但是,靠发豆芽菜来解决一家十几口人的生计是很困难的。这段时期,谭振樵不得不靠香港友人的支持,从那里引进一些中国食品,如蚝油等,做点小本生意。他一天忙到晚,没多久,人就消瘦了,妻子崔宝华很心痛,但也无奈,只有默默地为他承担家务。
发豆芽菜,在中国千百年来都是作为家庭副业的小生产,产量小,而且质量不稳定。谭振樵认为,要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办法进行经营。此时正好遇上加拿大政府改造贫困区,豆芽小作坊也在迁移之列。于是,谭振樵在蒙特利尔市一处不太繁荣的地方租用土地和买了一些旧房子进行改造,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豆芽菜生产工厂,定名为“天利公司”。他自行设计和安装了不銹钢的大型发豆芽槽,注水管和排水管,并研究和改进了各种生产设备,包括定时淋水器和恒温器等,既保证了豆芽菜的质量,又节省了能源。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使天利公司的豆芽菜生产量大幅度提高,日产量最高可达6000公斤。
有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到加拿大访问,在参观了他的工厂后说:“真没想到你这个经济学家还能搞自动化设计!”现代化的食品,不仅要讲究新鲜、卫生、营养、可口,还要注重它的外观、色彩的美观诱人。过去,豆芽菜都是带着绿色壳的,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谭振樵经过精心研究,设计制造出一种绿豆芽脱壳机,凡是经过处理的绿豆芽,就乾净雪白,不再带壳。
要使传统的中国豆芽菜进入加拿大现代人食品的行列,就要改进豆芽菜包装,打进超级市场去。如何把豆芽菜推向超级市场?谭振樵为它设计了消毒塑料口袋的小包装,使它美观、保鲜。他带着自己的新产品亲自拜访了超级市场经理、蒙特利尔瓜果进出口总站负责人。
“能保存一天吗?这是易碎易坏的东西。”
“一个星期也不成问题”。
谭振樵立即把随带的样品取出两袋,送给这位经理:“一袋请你带回家尝尝,一袋留在商场作试验,你一定会满意的。”并告诉这位经理保存的温度、湿度等有关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谭振樵就得到超级市场进口商格林伯格的电话,说是魁北克省总卖署负责人斯坦伯格要约见他。见面后,点喝一杯咖啡的功夫,斯坦伯格便通知总库,与谭振樵签订了一周供应2000磅豆芽菜的合同。当谭振樵拿着订货单回到家时,全家人高兴得跳起来,开了庆祝会。
天利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它为蒙特利尔市民的蔬菜供应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亦为市民的餐桌上增加了一道清淡可口的食品。1974年,加拿大政府批准他们全家人籍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的公民。
谭振樵的豆芽菜创出了牌子,天利公司的产品享誉全加拿大。一些台湾、香港到加拿大旅游的人在当地超级商场见到贴上中文商标“天利公司出品”的豆芽菜都十分高兴,深感作为一名华人的骄傲。谭振樵从此赢得了“豆芽大王”的美名。
谭振樵在自己的事业稍有成就之后,他想到的就不仅仅是自己。他想到像自己父辈一样的许多在加华人,他们一辈子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却未能过上舒坦的日子,甚至连应有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为当地的华人谋利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华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蒙特利尔唐人街共有两条街道,华人多以经营餐馆、洗衣店、小排档等。一些华人为了穷帮穷,亲帮亲,成立了不少互助性质的社团组织,像中华会馆、谭光裕堂、昭伦公所等等。参加这些组织的人多数是老华侨,没有什么文化,只会讲一口广东话,能说普通话的属凤毛麟角。这些社团组织松散,没有规章制度,办不了什么大事。谭振樵在一次有100多名华侨参加的堂会上向大家建议。应组织起来,作个长远规划,与政府交涉,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人们都用敬仰的目光看着这位出现在唐人街上的颇具学者风度、又讲着一口标准国语的年轻人。听着他的建议和规划,大家都表示十分赞赏,于是推举他任蒙特利尔谭光裕堂(谭氏宗亲会)主席。不久,他又被推选为昭伦亲义公所(谭、谀、许、谢、阮五姓华人团体)主席。1974年,他参加和发起组织蒙特利尔华人联合总会,提出为蒙特利尔华人社会谋利益的宗旨。从第三届(1981年)起,他就被推选为这个组织的主席,正式成为当地侨领。在他上任的那天,蒙特利尔市市长、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的德雷普先生亲自到场表示祝贺,场面隆重而热烈。
上任不久,谭振樵就想建一幢多功能的大楼,以解决华人社团的活动场所和一些无房华侨的住房。没有资金怎麽办?他打听到政府当时有一笔改建贫困区的预算款,于是马上跑去申请,力陈建造华人大楼的重要性。他的诚意和努力终于感动了当地的政府官员,批给他400万加元的长期贷款。1984年,一座楼高8层、富丽堂皇的“华人大楼”终于落成,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除了82个套间外,还有大礼堂、娱乐厅、球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住房全部按住房急需程度分给了华人。许多长期无房的老人住进新房时,都感激得流下了热泪。“华人大楼”的落成和开放,成为在加华人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接着,谭振樵又实施他的第二步计划:向政府申请修建“华人社团大楼”。当地政府官员十分赞赏谭振樵为民办事的热情和真诚,便把一幢9000平方米的旧楼以象征性的极低价格卖给了华人联合会,还补贴了150万加元的装修费,条件是让各种大大小小的社团组织都搬进去办公,以便于政府的管理。这幢多功能的华人社团大楼很快就改建完成,投入使用。楼内设有社团办公室、会议厅、社交场所以及老人公寓等,成为华人社团进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增进友谊的场所。
华人社团大楼竣工之后,谭振樵又发动华人改建了一座“华人文化宫”。蒙特利尔市政府以每年1加元的象征性租金,将一幢旧楼宇租给华人联合会,租期为52年。这个文化宫设有图书馆、博物馆、教室、展览厅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使蒙特利尔的华人有了一个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固定场所,不仅丰富了华人的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交流。赵朴初为大楼题写了牌名。
谭振樵为争取华人利益不遗余力。早在1982年,按照加拿大租赁法,唐人街租期已满60年,联邦政府按规定想把唐人街收归国有,重新建造别的新城,让华人迁走。“这里是华人们的乐园,往哪儿迁?这样会使许多华人无家可归。况且,这里还保留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遗迹,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谭振樵积极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涉,反映华人的正当要求,希望政府将迁拆改为修建。作为多元文化部的顾问,他到处游说,力邀联邦政府官员到华埠参观,百闻不如一见,他要让官员们看看这里保留的优秀的中华文化:房屋虽然陈旧,但每一座都雕龙画凤,处处显露着艺术的辉煌,集中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精华。这里还有神楼,存放着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珍本,这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是不能破坏自勺。
加拿大的不少议员前来参观后,终于同意将拆迁改成美化和改建华埠。市政府拨款500万加元,新建成3条街道,又拨款6万加元盖了两座中国牌楼,请著名画家画了两幅以中国神话《西游记》为题材的壁画。这使唐人街更具东方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游客,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积极支持和赞助中加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谭振樵持之以恒、竭尽全力去做的事。例如协助中国艺术团体到加拿大演出,积极支持教育和学术方面的交流。1982年,以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为首的中国经济学家访加代表团曾得到他的热情接待。他还亲任蒙特利尔市中文电视台顾问,支持一周一次报道中国新闻及华人喜爱的节目。对中国传统的瑰宝中国书法,他十分锺爱,多次组织中国书法比赛。他创办《满城华报》,支持出版《华声报》,仿照中国的《华声报》,着重报道中国及华侨信息。他支持粤声音乐社,并亲自撰文《一枝奇花》,介绍具有浓郁民间风情的广东音乐,发表在《华声报》上。通过他的牵线搭桥,促进了魁北克省和广东省结成姐妹省,增进了中加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如今已60多岁的谭振樵先生,在加拿大可算是功成名就,事业发达,家庭幸福。他在蒙特利尔市豪华区盖起了一幢很大的花园别墅。法国式的建筑,中国式的装潢,花园里一年四季都开满鲜花。谭振樵仍然自己养花、种树、剪草。他的4个孩子都己成才。大儿子经商,二儿子和三儿子均是医学博士,已在美国有名的医院任主治医生。女儿学电脑专业,取得了两个硕士学位。
年逾花甲的谭振樵,生活无虑,本可以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但他总感到有一种失落感,有一种未能报效祖国的内疚。人们常说,饮水不忘掘井人。谭振樵时时想着,自己能有今天,是祖国多年培养的结果。而自己没有多为祖国效力,心里总不是滋味。一次,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招待会,给他发来请柬,令他激动不已。会上,主持会议的王栋大使请他坐到自己身边的位置上,彼此亲切的交谈使他深感祖国的温暖。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国庆大典,又邀请他作嘉宾,率团参加。他与夫人崔宝华一起,第一回踏上了阔别近30年的故土。祖国的深刻变化令他振奋不已。这次回国,他乘大家参观旅游之机,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拜见老师和过去的同窗好友,畅叙旧情,倾诉对祖国的热爱。从此,谭振樵每年都要来中国探亲访友,洽谈贸易,有时还把儿子带回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何方,了解父辈们的过去。
谭振樵对加拿大,对中国,以及对于中加友谊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89年的春天,一个大喜讯传到了蒙特利尔市的华人社会:谭振樵获得了加拿大全国最高荣誉奖——加拿大杰出公民奖。他是加拿大25位杰出公民中唯一的一位华人。这一喜讯,使蒙特利尔的华人社会欢欣鼓舞。在鲜花盛开的五月,蒙特利尔华人社团为谭振樵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规模空前,许多华人和加拿大友人都踊跃参加。他们都高兴说:“这是我们华人的光荣,也是加拿大的光荣!”
资料来源:开平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