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英才(1923年— )新加坡实业家。1923年出生于开平县金鸡区(今开平市金鸡镇)大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现旅居新加坡。在海外艰苦创业五十多年,其业绩遍及汶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现任新加坡机械贸易公司的董事主席。1993年分别被江门市和开平市人大常委会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关英才的童年在家乡大同村度过。他8岁就读于大同小学,勤奋好学,深得师生好评。小学毕业后不久,年仅15岁的关英才就到汶莱谋生。
40年代的创业是艰难的。初到国外,关英才靠“力不到不为财”的信念,当起了小车司机,每日工作十多个小时。由于当时的经济不景气,他收入甚微,每天只能在街边买一碗饭充饥。虽然生活艰苦,但关英才认定了这条路,他决心迎着困难走下去。50年代初,关英才当了几年小车司机以后,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和本钱。他做事主张与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创业。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便,广泛发动汽车司机组成巴士公司。在工友们的支持下,巴士公司于1952年成立,关英才任董事长。从那时起,关英才的运输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60年代,关英才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相继把积累的资金扩大自己的实业,开办了马来奕电气公司和关英才建筑公司,手下由几十个人发展到一百多工人。
70年代,关英才开始了房地产和造船业。他首先在汶莱建立第一个船厂,马来奕船厂,成立了金海船业公司。这时,关英才还十分注重房地产的发展。他洞察了当时汶莱的发展趋势,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房地产有很大发展潜力。于是,关英才大胆地将部分资金投入地产,开始建商住楼出租出售。他的实业不断扩大,还在汶莱兴建了海源酒店。他把办实业看成人生的第一乐趣。
1978年,关英才因种种原因,迁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建立了航空修理公司,并把饮食和船务扩展到马来西亚。关英才在新加坡十多年,打下了坚实的事业基础。
关英才事业兴旺,家庭和睦幸福。他的妻子成了他事业的贤内助。九个儿女,除了两个还在读书外,其他都在关英才下属公司任要职。他经常教育子女艰苦奋斗,强调在学好外文的同时,学好中文,而且关英才要求自己的子女先在中文小学毕业,才进英文学校,他充分让子女在学中文的过程中融汇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教育,使他们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英才离开家乡到海外谋生56年,但对祖国、对家乡一往情深,尤其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感情与日俱增。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年仅18岁的关英才在汶莱担任青年会主席。为了救国救民,他日夜奔忙在华侨中间,广泛发动侨胞捐钱救国。那时的汶莱个别华侨甚至出现卖子救国的感人泪下的场面。1986年,关英才得知祖国可以接纳华侨捐赠,于是他首先捐资十多万元在家乡横山村建起了崇碧堂文化楼。随后,他把支持家乡建设,支持家乡公益事业作为己任,先后捐款五百万元,兴建了金鸡敬老院、金鸡中学教学楼、光裕中学英才教学楼、大同小学、赤坎芦阳小学、石溪小学关英才教学大楼和村政建设。他尤其注重兴学育才。仅金鸡中学教学楼,他就捐资120多万元。这间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楼高四层,大楼布局合理,设计新颖。内有教室二十一间;办公室四间,可容纳1100多名学生就读,室内设备齐全。为使全家大小心系乡情,关英才发动全家人为学校出钱出力,另捐11万多元,购置了按国家教委标准制造的学生枱凳1100套,讲台21个,毛玻璃黑板21块,高标准乒乓球1张。
1993年3月28日,这是关英才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应开平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回到了阔别56年的故土,参加了开平撤县设市庆典。他看到了故乡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的变化,与56年前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了。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在海外他坚信祖国会走向富强,如今百闻不如一见。关英才内心特别的激动。他决心一如既往,亲力亲为参与建设祖国。他充分利用回乡庆典的机会,参观了医院和自己捐资兴建的学校,和乡亲们共商兴办公益事业大计。自此以后,关英才每月回乡一次。每次回来都是与乡亲父老商办善事。
1994年10月下旬,关英才回乡仅三天。他马不停蹄地分别到金鸡、赤坎、水口等镇的金鸡中学、大同小学、石溪小学、光裕中学、关氏图书馆、敬老院、平山村等十多个单位探访,为家乡公益事业奔走出力。他与金鸡镇的领导商议建好文明村事宜,并当即捐款兴建较高标准的卫生公厕,他亲自负责进口一批配件;去到敬老院,他把热气腾腾的点心和零用钱送到每位老人手中;去到关氏图书馆,他把带回的传真机亲手送给这里的负责人,以更方便与海外乡亲联络,他还叮嘱工作人员使用传真机的开支由他付出等等事项,可谓拳拳赤子心,处处表真情;去到学校,他与教师们欢坐在一起,共商兴学育人大计,他希望老师反复教育学生讲卫生讲礼貌讲人格,把科学知识认真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有用之才。每次回乡,关英才都是这样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奔走操心。近两年来,年逾古稀的关英才为家乡的繁荣兴旺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现在他继续与乡亲父老筹划一项又一项公益事业,把余热奉献给家乡的建设大业。关英才宅心仁厚,爱国爱乡的事迹在江门侨乡有口皆碑。
资料来源:开平文化网